随着移动的日益普及,轻薄本的使用场景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仅限于日常办公和娱乐,还包括图片创作、影像处理等高性能需求。因此,要全面了解轻薄本在移动环境下的表现,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真实使用场景中进行测试。在不插电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尤为重要,这是许多评测忽略的环节。
英特尔最近在媒体分享会上展示了搭载第11代酷睿处理器的轻薄本在实际移动办公场景中的插电与不插电两种情况下的性能对比,并与搭载AMD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的产品进行了对比。通过调查笔记本电脑用户在中、美、德三个国家的使用习惯,英特尔发现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多任务操作,涉及到办公软件、网页浏览、视频观看以及图片创作等多个应用类型。
英特尔采用了针对生产力工具、网页浏览和内容消费/创作三方面进行基准测试,并且确保所有测试条件相同,无论是在开箱即用状态还是调整硬件和软件后。对于这次对比测试,英特尔选择了五款设备,其中包含来自微星、联想、三星以及惠普等厂商,同时还包括一款NUC机型;而搭载AMD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的笔记本则来自联想和惠普。
Mobile Mark 18 测试结果显示,在续航时间方面,平均值约550分钟左右,而AMD平台表现更优,有约7%优势;然而,在性能方面(蓝色柱状图),尽管有短暂时期出现领先,但整体上仍然落后于Intel超过50%。
PCMark 10 Applications 测试结果表明,不管是在插电还是不插电的情况下,都能看到Intel平台在性能上的稳定性,而AMD平台则存在较大的波动,最低可达38%下滑。此外,在WebXPRT 测试中,也同样可以看出Intel平台在不插电情况下的性能变化小于10%,而AMD则可能降低至48%或更高。
SYSMark 25综合测试也展现出了类似的趋势:无论是PPT转PDF还是复杂Excel图标导入Word,或是Word文档转换为PDF以及Outlook群发邮件,都能看到Intel平台保持较稳定的表现,而AMD平台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最差可达29%或24%。
最后,以CINEBENCH作为例子来看,即便是在CPU密集型任务中,由于没有明显性能下滑,因此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Intel相对于AMD会有更好的表现。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与监测到的处理器运行状况有关——例如,对于没有工作负荷时交替供电模式(交流)所提供的大功率,以及启动工作负荷时直流供电模式延迟提升功率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CPU输出效率。在某些情境下,即使不是极端的情形,依然导致了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如长时间工作造成过热甚至损坏系统构件问题。总之,可以认为这些数据反映了一种潜在地缺乏适应性的设计决策,它们未能充分考虑到用户真正需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如果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那么就很难避免得出结论说这些产品并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为了进一步改进这一点,我们应该寻求更多关于用户行为分析研究,以便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他们真实需求和期待的一系列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