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电商“6·18年中大促”再起,各大电商摩拳擦掌,竞相吆喝。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网络消费无疑是一大亮点,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但与此同时,假冒伪劣、虚假促销等问题仍未见根治。
面对网购“痛点”,消费者如何才能“买得放心”?三大顽疾,即虚假宣传和夸大事实,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不及时履约、售后服务不到位,是消费者的“心头之刺”。
业内人士称,“6·18年中大促”声势大可与“双十一”媲美。然而,这些高折扣、高价格产品背后,却有着严重的问题。根据工商部门以及各电商平台的数据案例看,在网购过程中,不良商家通过来欺骗消费者,这些评价或信誉度并不可靠。
今年4月,阿里巴巴在打击“信用炒作”行动中,就将11家物流企业下架。此外,一些跨境电商领域也充斥着假货、水货,比如北京海关查获的很多进口名牌服装、箱包、电子产品,其收货人都是国内的著名电商网站。
近日,一名网友在微博上吐槽:上周一在京东上买了两本书,这周一联系客服说下午给我送,但结果没送。周二上午客服又说会有专员和我联系,但还是没等到……这表明,在一些情况下,不仅是产品质量问题,也存在售后服务不足的情况。
为何治不了网购这些问题?业内人士分析原因认为主要是监管法规比较宽泛,一是细则未明晰,执法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监管难度大,没有办法面面俱到;三是部分经营者不履行规定故意拖延推诿。这就导致政府部门还没有形成互联网经济的管理结构,使得监管办法正在完善,但要根治沉疴,还需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记者调查发现,有10家企业签署承诺书,将切实履行经营者首问责任,并积极落实赔偿先付制度。而国家工商总局已宣布,将于今年7至11月开展2015红盾网剑专项行动,用创新思维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的重点监管,大力推进以信息化技术支撑全方位加强对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管应用。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与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分析,此举只是尽量减少而不能避免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发生,要真正根治这些顽疾,还需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强诚信建设制定规则监管入驻商家的经营行为,以及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严格执法创新执法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