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冷凝制丸机反复造就精准的丸剂机械

中药滴丸剂的制备过程涉及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进行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随后在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液中滴入,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滴收缩成球状,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现代药物制剂“三小”、“三效”的优点,并且方便用药、携带和贮存。这种剂型最初用于化学工业,1933年丹麦药厂成功应用于维生素A和D的生产,而在中国,则始于1958年。

中药滴丸作为一种独特的剂型,其试制之初是1968年重庆制药八厂等单位在研发民间治疗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病的中草藥芸香草油时尝试采用此法,最终成功开启了这一领域。1982年的"jiou心丸"研发成功推动了该类产品规模化生产,而1990年其被收录至中国药典,标志着该剂型取得了一定的官方认可。

选择合适的基质如水溶性(聚乙二醇类、硬脂酸钠及明胶)和非水溶性(硬脂酸及虫蜡)以及冷凝液(水或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及液体石蜡、植物油等),是决定产品质量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有下行滴法(悬滴)、上行滴法(躺滴)、定量制丸法等几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其中包括:混合→乳化/溶解/混�→冷却→洗净干燥→选取精确分装为主要步骤。

尽管目前我国高分子材料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可选范围有限,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这方面仍然充满潜力。此外,与传统口服片剂相比,虽然市场份额未能达到其他类型,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一现代化版本必将获得更广泛接受,为传统中医带来新的活力。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