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海尔智家(06690.HK)最近遭遇了一次重创。根据联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贝莱德(BlackRock, Inc.)在场内以每股23.2931港元减持121.86万股,涉资约2838.5万港元。这一事件引起了业界对海尔经营状况的关注。
分析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海尔面临经营不利的局面。而近期关于海尔的一些新闻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具体来说,是关于其永州市东安县销售区域内放置的“抗菌窗垫”的广告问题。在样品检测中,只有大肠杆菌及金葡萄球菌两种菌类上达到99%的抗菌效果,而广告语则存在扩大范围、误导消费者的嫌疑,最终按照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被罚款三倍。
此外,还有一些消费者指出,他们购买的一台海尔超薄平嵌mate55实机视窗与官方宣传不符,并且洗烘一体功能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些问题让人怀疑海尔是否过于消耗自己的品牌信誉度。
作为白电三巨头之一,海尔理应避免犯下这样的错误,但它或许正因为过去荣光已难再现而陷入寻找增长新路的困境。在消费者眼中,海尔经常被诟病宣传用语夸张、价格体系混乱,但对于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这些问题并不构成致命伤害。
截至7月末,海尔最新股价为24.45元/股,比美的59.74元/股和格力的38.80元/股低迷。此时,美的是其市值超过1.8倍,而格力虽然总市值较低但专注于空调领域,因此可理解。公布资料显示,在五月至今累计斥资回购超3亿元,这通常代表着管理层希望变相提升大股东占比,加强话语权,或是在内部对业绩基本盘有充分自信,并相信股价未获得合理估值,所以通过回购来曲线提升每股价值。
单看财报核心数据,有迹象表明营收净利确实在增加。但当我们比较到其他同行,如美和格力,其数据则更为令人瞩目。2022年美得营收3457亿元、净利296亿元,而格力虽然营收1901万元但净利24507万元,使得它们在业绩方面都远超越了 海爾。
杨旭华提出,从长远逻辑来看,即使短期内业绩增长,也无法弥补它在战略执行上的不足。他认为,如果想要真正实现智能家居梦想,就必须适应互联网玩法,将概念提炼成增长动能,以及规划好自己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地位和认知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贺志刚说没有呈现出智慧场景化解决方案,但杨旭华仍然认为至少可以从数据上看到真实情况。
据2022年财报显示,毛利率最高的是 海爾31.33%,但到了净利率,则成为最低端,其中格力的12.18%甚至高于所有其他企业。不过,无论如何,都显露出智能家居产品特有的高溢价空间缺乏足够毛利率和净利率支持长远发展的问题。如果没有健康结构,不仅不能满足资本市场需求,而且可能会导致行业整体负面影响。
最后,由IDC跟踪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家居设备预计将持续高速增长,一直到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并且出货量将达5亿台左右。而11个公司成功进入了这个领域,与国家及地方政策紧密结合,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因此,即便当前形势艰难,也有人士预见到这块市场潜力巨大,将会是未来的重要赛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