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专业从事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装备服务商,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等领域。公司所处的行业为智能设备制造业,包括:锂电池设备制造业、高效光伏设备制造业、三大循环电子产品(3C)设备制造业、大型物流自动化系统制造业、大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制造业、高效氢能利用技术与应用器件制造业激光精密加工技术与应用器件制造业,按照201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
长期来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全球汽车产业正朝着电动化方向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研究机构EV 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与去年相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美国和欧洲分别是最大的市场,其销量占比分别为64.8%,18.3%和48.0%。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大力推动了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明显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发展(2024年)》预测到2030年的全世界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3368.8GWh,比2023年的865.2GWh增加了接近三倍。
短期内,由于国内主要企业在扩产过程中出现结构性过剩问题,而海外扩产较为理性,因此未来海外扩产势头有望进一步加强。首先,以欧盟为代表的大陆国家不断出台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加快了本土企业如ACC等在欧洲市场拓展步伐;其次,在美国通过IRA法案刺激本土化进程,如LG或SK等日韩企业在美建厂;再次,大众或福特等整车厂也逐渐向上游布局扩充自己的供应链。这一趋势表明,对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来说,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碳中和背景下,全世界都在努力构建以新的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未来工业体系,其中储能作为增强工业稳定性的关键手段,将带来储能科技巨大的突破。在此背景下,随着风潮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以及碳酸锂价格回落提升储能经济性的带动下,我们看到储能需求一直保持成长态势。而据统计数据显示,在风潮和光伏安装规模不断增大,以及碳酸锂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不仅使得存储能力更高,而且使得整个存储解决方案更加经济实惠,这些因素共同驱使了我们对全新的存储解决方案产生兴趣,并且这些兴趣不仅限于消费者层面,也影响到了商务界。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规模不断扩张,以及应用环境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入,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仅传统笔记本电脑、小米手机这样的传统消费品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更是无人机、小蓝牙音箱这样的新兴电子领域呈现迅猛增长。此外,由AI浪潮牵引而来的创新周期也将继续推动终端需求进一步增加,从而给予我国这块细分市场带来了更多机会。
"双碳"目标下的政策导向,让人们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必须减少,同时需要实现净零排放,使得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太阳能发电作为一种替代选择,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由于太阳能成本正在急剧降低以及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这场革命正走向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私营部门,都开始寻求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对于清洁能源使用需求。
同样地,在这一时期里,一些传统工艺正被更先进技术所取代,比如点胶工艺能够提供更精确控制,从而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复杂形状且功能性的产品问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旧有的技术都要淘汰,只是在某些方面它们无法提供足够灵活性或者性能的时候,就会被新的方法所取代。
此外,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种叫做模块化生产方式,它允许不同组件之间更加紧密地集成,以此来提高质量并缩短生产周期。不过,这种方式还远未普及,因为它需要大量投资用于重新配置工作站以适应这种模式,但当这些基础设施得到建立后,则可能导致原有的高昂成本突然暴跌,从而让其他企业难以跟上竞争者的脚步。此外,与之同时,如果某个关键环节发生故障,那么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需进行有效管理以确保连续运作能力,即便是在发生重大故障时也不会完全停止工作。
最后,对于氢燃料,我们可以看到它正在成为许多国家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之一,而不是单纯的一个补充选项。这就是为什么你现在听到很多关于氢燃料如何帮助我们实现零排放交通系统的问题。当然,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安全问题,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克服这些难题,使其变成实际可行的事实。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我们将能够使用氢燃料驱动我们的交通工具,而不必担心产生任何污染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