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未死之证
在数码摄影的时代,胶片产业虽有衰退,但它并非一蹴而就。晓鸣老师坚信,胶片摄影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在他创建的群体中依然广受欢迎。他的团队中,有着百年历史的胶片摄影,与二十年前才兴起的数码相比,它拥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晓鸣老师在实验室工作时,他常被记者贺思雨拍照。
这个群没有门槛,也没有技术上的鄙视链——算是一群胶片爱好者的温暖聚集地。每天都有七八百条发言,其中包括分享照片、相机和拍摄技巧,以及空闲时一起扫街拍照的邀请。大三学生杨浩九个月前接触了胶片摄影,并加入了这个群体。他原本使用的是数码相机,但出于对新奇事物的追求,他尝试了胶片机。这次尝试虽然初次失败,但他发现自己享受等待过程中的感觉,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与此同时,在福建老家生活的大三毕业生廖少辉六年前开始接触到了胶片。他收到了一台海鸥相机,这是朋友送给他的礼物。在回家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地将相机放入收藏柜,用锡纸做防潮处理,然后才能安心入睡。
黄京则是从事20年的专业人士之一。他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室,并且自2006年看过克劳迪·斯鲁本展览后,就决定成为一名专业艺术家。尽管他不喜欢社交媒体,但仍旧保持着独特的声音,不定期通过公众号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故事。
这些人所展示出的热情和专注,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敬仰,以及对于手工艺品生产过程中的美妙体验。而他们选择继续使用胶片,不仅仅是因为其复古感,更因为它能提供一种延迟满足感,让人们能够沉浸在创作过程中寻找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