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个谜题。
海尔智家(06690.HK)近日遭贝莱德(BlackRock, Inc.)在场内以每股均价23.2931港元减持好仓121.86万股,涉资约2838.5万港元。分析师认为,这背后可能是海尔经营陷入不利局面。而最近的一些新闻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是因为海尔在其永州市东安县的销售区域内,放置了“抗菌窗垫:抗菌率>99%,有效抑制霉菌滋生,避免二次污染”的广告牌,但样品检测显示抗菌窗垿只在大肠杆菌及金葡萄球菌两种菌类上达到99%的抗菌效果,广告语有扩大范围、误导消费者嫌疑,最终按照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最终按照广告费用三倍予以罚款。
此外,有消费者称,在618期间购买了一台海尔超薄平嵌mate55实机视窗完全突出,与海尔京东官方旗舰店宣传的“视窗不突出才是真平嵌”完全不符,还发现洗烘一体功能实际上只有单洗功能。这让人质疑:“最气人的是海尔的机器厚度从533mm-600mm都写的超薄平嵌,差了7CM怎么可能还叫超薄平嵌?”
作为白电三巨头之一,海尔理应不会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为何要消耗自己的品牌信誉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海尔经常被诟病宣传用语夸张、价格体系混乱,但对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这些问题均不构成致命伤害。截至7月末,海尔最新股价为24.45元/股,比美的59.74元/股和格力38.80元/股更低。股票价格直接影响了市值,现在市值约为2307.62亿元,比美的是其1.8倍总市值达4195.53亿元,而格力的总市值为2184.99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一季度以来已累计斥资回购超3亿元。5月12日发布公告称将投入15至30亿元资金用于股份回购,此举通常代表两种情况。一方面,是希望变相提升大股东占股比重,加强话语权;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对自己的业绩基本盘有充分自信,并认为现在未能获得合理估值,所以通过回购方式来曲线提升每股价值。
单看财报核心数据,可以看到营收净利确实在增长。但与此同时,对于智能家居领域,其销售费用投入已经不低。在去年一年中,它们分别为386亿、287亿和112亿,而今年一季度依旧高企,其中尤以销售费用转化率低暴露不足的问题。这从侧面印证了终端消费市场接受度不高的事实,以及虚假宣传遭遇罚款事件或许也不难理解。
尽管贺志刚坦荡地说业绩并不重要,但杨旭华认为至少不会说谎。如果真的想从实体行业转向互联网行业,就应该适应互联网玩法——提概念、提增长、提自己在智能家居领域的认知和规划,因为资本可以接受一定程度亏损,没有呈现出智慧场景化解决方案,则业绩再好也是空洞的。
虽然杨旭华指出了这点,但IDC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预计2.6亿台同比增长17%,到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台左右。此外还有11家企业上市,加快技术融合建设标准等国家政策推动快速增长潜力尽显。不难看出,无论如何,都需要一个健康结构支撑长远发展,不然就是无法满足资本市场期待。
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是在财报数据表明营收净利增幅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如公司战略执行力缺乏以及产品转型过程中的困难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知道您是否会思考:真正让市场监督管理局担忧的是不是那些隐形但不断进取的小米这样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