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会上,展示了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场景。从医疗手术到物流配送,再到日常生活中的服务工作,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出现革命化了外科手术。在过去,一个切口可能需要30厘米,现在则只需几厘米。这不仅减少了患者的手术风险,还能大幅度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据统计,这种技术已经在全国应用于超过一万多次的手术中。
亚马逊运营中心里,每天都有数千台Kiva机器人协同作战,以高效准确地将商品送至拣货员的手边。这些小型协作机器人CR7A、两轮跳跃机械体Handle以及语音交互服务机器人等,都展示出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助力。
全球各国的投资者正逐渐认可这一趋势。在2016年,全球范围内的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并预计未来增长速度将持续加快。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其产业规模也实现了50亿美元以上的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近,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形成自主创新产品。
然而,在新一轮科技变革背景下,不乏专家警告,即使是目前看似不可或缺的人类简单工种,也面临着被取代的风险。因此,他们提醒要确保新兴技术发展既安全又可控,同时寻求平衡点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境。
随着“小黄人们”这样的故事走红网络,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现在还存在一些限制,比如说尽管有些任务被精巧完成,但仍然显示出当前许多智能设备所限定的“智力”。但总体来说,无论是在医学、物流还是日常生活中,人类与电子合作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