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生活了几年,我发现自己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每次都是因为中文。这里有一个故事,关于我在这个国家的十次尴尬用中文。
第一次是在餐厅。我想点一份披萨,但当服务员问我“how can I help you?”时,我急切地说:“给我一份披萨好吗?”服务员微笑着回答:“当然可以,你想要什么样的?”这时候我意识到我的中文没有传达出我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告诉他要一个披萨。我羞愧地笑着解释说:“啊,不好意思,我想的是‘Can I have a pepperoni pizza, please?’”
第二次是在超市。试图询问店员哪些水果是新鲜的,我直接说:“这些苹果新鲜吗?”但店员只是困惑地看着我,然后礼貌地说,“I'm sorry, could you repeat that? You're speaking in Chinese.” 我脸红起来,赶紧换成英文:”Excuse me, are these apples fresh?”
第三次是在公交车上。当有人坐下并对旁边的人说“请让座”时,他们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人翻译过来。这让我意识到了使用正确的词汇和语气对于沟通至关重要。
第四次是在学校。在讲堂里,当教授提问时,我激动地举手,说了一句“我知道答案!”但由于我的口音太重,老师误以为是我打喷嚏,所以没人听见我的回答。
第五次发生在朋友聚会上。当谈论某个电影时,一位朋友突然说出了电影中的台词,这句台词正是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一个关键情节。但由于他们不知道这句话来自哪部电影,我们都陷入了沉默。
第六次发生在工作场合。一位同事向我提出合作项目,并希望能迅速了解项目情况。我急忙回应道:“那就更好了。”然而,她只看到了眼前的文件,而没有听到隐藏其中的问题所包含的情感深度和期待程度。
第七次发生在银行。在进行一次交易后,银行职员向我表示需要一些信息。我快速回应,但忘记了以英语开始,因此对方疑惑而无法理解我的问题,最终不得不重新表述为英文才解决问题。
第八次发生在商店里。当试穿鞋子准备购买时,一位售货人员轻声提示她注意脚趾位置。她惊讶地点头,因为她从未听过这样的建议,但也觉得很舒服。她的反应让我意识到,即使语言不同,也有可能通过小细节实现沟通与理解。
第九次发生在咖啡馆。那天午后疲惫之际,当服务生询问是否需要补充饮料或甜品时,我随即脱口而出“加糖加奶”。幸运的是,他识别出了这几个字母,却不知其真正含义。他微笑着询问具体是什么意思,使得我们共同享受了一段幽默的小插曲,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别人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我的意愿。
最后,在一次旅行中,当导游指引游客前往景点入口处的时候,有一名游客要求帮助。这个旅客用流利的普通话向导游请求帮助,却被误认为是一个寻求旅游攻略的问题,从而引起了一系列混淆和误解最终导致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彼此关于目的地的一切知识与经验,这成了旅行中不可多得的一刻,它展现了即便面临挑战,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共鸣与友谊的地方。
美国十次中文,是关于学习、适应以及如何将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过程。而它教会了我,无论身处何方,都应当努力去探索、去学习,以及去尊重那些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如果你也是这样一个故事里的角色,那么欢迎加入我们的行列,用你的方式创造更多美好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