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场景的日益普及和性能的不断提升,轻薄本的使用需求变得多元化,不仅包括了日常办公、网页浏览和影音娱乐,还扩展到了更高性能要求的图片创作等领域。因此,要全面检验轻薄本在移动场景下的真实性能,我们需要将设备置于不插电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这是传统评测中较少提及的一环。
既然移动场景已经成为轻薄本重要甚至核心使用场景,那么“不插电”情况下的性能表现也将成为用户选购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标准。近期,英特尔在媒体分享会上展示了搭载第11代酷睿处理器轻薄本在真实移动办公环境中的插电与不插电两种情况下的性能实测结果,并与搭载AMD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的产品进行了对比。
通过针对三大国家(中、美、德)的笔记本电脑使用习惯调查,英特尔发现笔记本70%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多个场景和空间上,涉及到的应用类型包括办公软件、网页浏览、视频观看以及图片媒体消费与创作。在此基础上,英特尔选择了一些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的基准测试,以及内部开发人员根据“生产力工具、网页浏览以及内容消费和创作”三个方面来设计测试项目。
为了确保公正性,对比测试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开箱即用,没有调整硬件或软件;维持相同屏幕亮度;保持同一系统模式设置等。此次对比共选取五款设备,其中来自微星、三星、中兴以及惠普四家厂商,而另一组由联想和惠普提供,是搭载AMD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的小分队成员。
Mobile Mark 18 测试主要考察续航能力与CPU效能。在图表中标注位置显示,即使是50Wh折算后的平均值,也分别为550分钟左右(英特尔)590分钟左右(AMD),前者略低于后者约7%。然而,在蓝色柱状图所示的是CPU效能部分,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际应用中,都有明显优势——超过50%!
PCMark 10 Applications 测试则集中于Office 365 应用程序。这一类似于我们日常工作流程中的任务,其结果清晰地反映出,无论是插电还是非插电状态下,基于Intel平台构建的小伙伴们相对于AMD平台构建的小伙伴们在整体表现上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AMD平台小伙伴们呢,在非插电状态下最多可能面临38%的降低哦!
WebXPRT 测试又以网络浏览速度为重点,从这次测试结果看得出,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际角度去分析,都证明Intel平台小伙伴们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能够保持稳定的高效率,而AMD小伙伴们则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充足供电而导致最大48%甚至更高幅度降低!
SYSMark 25综合性的办公生产力评估,它包含所有先前讨论过的大量数据集成到一个单一指标内,这样就能够让我们一次性了解一个机型如何适应各种工作负荷。这个试验进一步证实,在任何情形之下,只要你拥有Intel Core i5或i7处理器,你都会享受到卓越且平稳无波动的情境。但如果你的选择偏向那边,那么即便只是简单的事情,比如转换PPT到PDF或者快速导入复杂Excel表格至Word文档,你也许就会感受到那些额外几秒钟延迟带来的挫败感!这些都是由于不同品牌处理器之间功耗管理策略存在差异所致,每当你决定何时、何地何时关闭笔记本盖子,将其变成超级便携式工作站时,这种差别就显得尤其突出了。
CINEBENCH 是另一种评价CPU执行力的方法,但它并不直接反映现今市场上的典型用户需求。不过,它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考试,有助于揭示不同芯片如何承受重负荷任务。当看到蓝线代表交流供给直线代表直流供给(即存储介质)交替出现的情形,你似乎可以感觉到哪种方式更加适合我们的现代生活——尽管这并不是唯一衡量技术进步的一个指标,但它依旧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让我们深入理解每颗心脏如何搏斗,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一旦任务启动,最终推动这些“心脏”的力量被释放出来,我们就再次得到确认:真正想要做好这一切,就必须要有一颗坚定且精湛的心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说:“只有最好的才能胜过困难。”但是,当我想到那些只需按一下键,就能立即开始运行一切功能的人,我不得不问自己:“但它们是否真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