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共生还是对抗?
在人工智能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不禁开始探讨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一旦技术发展到某个临界点,是否有可能出现反人类的局面?而在这个背景下,另一个问题变得尤为紧迫——我们能否和机器找到一种平衡点,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协助者,而非敌手?
为了寻找答案,我采访了在美国工作多年的著名AI科学家李明。
提问:科幻电影中常见的情景是机器人的失控导致全球灾难。这样的场景有没有可能真实发生?
回答:让我们从AI历史的角落谈起吧。在20世纪50年代,当“计算机智慧”这一概念被提出时,它们原本只是想象中的工具,用来完成那些需要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但随着时间推移,这门学科一直未能取得显著进展,一直到最近几年深度学习技术的大爆发,将人工智能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深度学习是一种神经网络,它通过多层次结构来模拟大脑,并且能够自我学习并不断提升其能力。这项技术之所以让人们感到震惊,是因为它以惊人的速度吸收信息,并能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上进行优化。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便如此强大的算法,也依赖于海量数据作为基础。数据质量决定了算法后续如何成长。
许多人担心AI会像核武器那样威胁我们的安全,但这纯粹是由于对AI本质缺乏理解。我认为,如果飞机会撞毁纽约世贸大楼,那不是飞机的问题,而是驾驶员的问题。而同样,即使AI再先进,它仍然是一个基于算法的人类工具,不应超越人类掌控。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确保这些科技工具被正确地设计和运用,以确保它们与我们共存,而不是成为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