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未死之谜
在数码摄影的盛行下,胶片产业似乎濒临消亡,但晓鸣老师坚信胶片摄影不会完全失去其地。有着百年历史的胶片,它如何能不留下一席之地?至少在晓鸣老师创建的摄影群中,玩胶片摄影的人依然众多,而且粘性极高。
在这个没有门槛、技术鄙视链也不存在的地方,每天都有七八百条发言。群成员们互相分享照片和相机、讨论拍摄技巧或者空闲时一起扫街拍照。这是一个抱团取暖的地方。
大三学生杨浩,在接触了九个月的胶片后,他发现自己享受这种等待冲洗底片的感觉,不管结果是否如预期那般。这种延迟满足感,让他体验到了与数码快乐截然不同的另一番风味。
对于像杨浩这样的90后00后来说,胶片是一种新奇和标新立异的事物,而对从小接触过它的人而言,更是精神寄托。在晓鸣老师的一次教学活动中,一本七八十年代老旧相册引起了廖少辉对陈旧气息浸润照片的情感共鸣,这种复古感和真实感让他心生向往。
廖少辉六年前购买了一台海鸥相机,那是一台外观复古、皮套精美但镜头有点发霉的小工具。他不介意这些细节,只想尽快用手中的机器拍出自己喜欢的照片。他将相机放在收藏柜里,用锡纸做防潮处理才肯安心入睡,这样的仪式感让他的每一次拍照都充满了期待。
黄京20年来一直专注于胶片摄影,他经营着一个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工作室。他曾被法国摄影师克劳迪·斯鲁本作品深深打动,并获得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最佳新人奖,以十二张生活随拍为证。他通过熟悉事物然后成就艺术品,没有恢弘叙事,也没有附加情感表达,只是静默且黑白色的日常场景,让每位观赏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