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专业从事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装备服务商,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等领域。公司所处的行业为智能制造业,包括:锂电池设备制造业、高效光伏设备制造业、三大消费电子类产品(3C)设备制造业、大型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制造业、新型储能解决方案与技术开发及应用服务等,按照201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长期来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国积极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全球汽车产业正朝着电动化方向转型。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达到1465.3万辆,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销量64.8%,同比增长37.9%。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扩大,全世界动力电池出货量也在快速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发展(2024年)》显示,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865.2GWh。
短期来看,大众、小米等整车厂也逐渐向上游电池环节布局扩产,加速了海外动力電池廠商的扩产计划。在碳中和背景下,对于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以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有关政府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如欧盟主席在COP28世界气候行动峰会上与118个国家共同发起“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承诺”倡议。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应用环境不断丰富,我国消费类锂离子電池行业整体市场向好发展。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全世界正处于重要阶段,对于可再生能源重视度大幅提升,这将带动光伏产业链上的需求增加。此外,由于新的技术进步,如模块化生产方式,使得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全新的模块化生产平台有更多需求。
此外,在氢能方面,也有不少国家发布了氢能战略发展规划,比如韩国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成为韩国最大的能源来源。我国也正在积极发展氢能,并且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实施相关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不仅是国内市场,还有很多国际趋势都在影响我司未来的业务增长潜力,而这些趋势多数都是由于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政策和技术变革。因此,无论是从材料创新还是从产品研发角度,我们都需要加强自身实力的建设,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抓住当前机会进行有效投资,以确保企业能够保持其竞争优势并顺利实现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