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共生未来:从机器人的情感到和谐的共存
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与我们的日常越来越紧密相连,甚至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提出了诸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反过来掌控人类?”这样的深刻问题,以及“除了战争,我们能否实现和谐共存?”,还有更为复杂的问题:“是否可能有爱情出现于人类与机器之间?”
为了探索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在美国工作生活超过三十年的著名人工智能科学家李明。
问:科幻作品中经常描绘失控的人造生命威胁着人类,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吗?
答:我将谈谈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轨迹。在20世纪50年代,当美国学者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他们希望通过创造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机器,让计算机拥有像我们一样学习、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然而,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这一领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近几年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使得整个领域迅速崛起。
深度学习是一种神经网络,它们采用多层次结构,并且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具备自我学习并快速收敛的情景。这一技术让人们感到不安,因为它展示了惊人的学习速度,并且其能力似乎在不断地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力。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如此强大的算法是建立在海量数据之上的,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依赖无限潜力的“奶粉”。而这份“奶粉”的数量决定了这个婴儿能否健康成长,而质量则影响后续智力的发展。
许多恐惧来自对未知不了解,但实际上这是由于对人工智能本质不够理解所导致。例如,一架飞机虽然被大多数视作一种安全工具,但也曾造成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倒塌悲剧。但责任并不应归咎于飞机本身,而是应当追究驾驶员的手脚失误所引发的事故。
同样,即便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是基于大数据算法构建,是由人类设计并运行,要确保它们始终保持在我们控制之下,不受外界干扰地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