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装备服务商,公司专业从事高端非标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业务涵盖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和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等领域。根据2012年10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加强,各国正积极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应对这一挑战,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向电动化方向转型。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达到1465.3万辆,与去年相比增长35.4%,其中中国市场占据了64.8%的份额,其渗透率达到了31.6%,同比增加了5.9个百分点。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全世界动力电池出货量也迎来了显著增幅,《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发展(2024年)》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368.8GWh,比2023年的865.2GWh增长接近四倍。
在碳中和背景下,大众和福特等整车厂家开始向上游扩展布局,将为储能技术带来新的需求。在这个趋势下,对于储能技术尤其是电化学储能技术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根据GGII统计,在风电光伏安装增加以及碳酸锂价格回落的情况下,使得储能经济性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了整个储能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
消费电子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在传统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领域,而且在无人机、新兴电子产品如蓝牙音箱、中小屏幕显示器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成长潜力。这使得锂离子电池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并且预计未来几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
“双碳”目标成为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一大驱动力,其中太阳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报告显示,2023年全世界新增太阳能发电容量达到345.5GW,比去年同期多32.2%;而国内方面,也见证了一场光伏发電装置安装爆炸性的增长,其中包括216.88GW的新增安装容量,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多148%, 表明未来看好光伏产业链上的进一步扩张与升级。
此外,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不断创新,加之AI浪潮逐渐深入,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消费电子产品将更加依赖高性能、高效率且具有更多功能性的锂离子电池,从而为锂离子供应商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而对于自动化水平较高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的地方,如新能源车企及其供应链企业,他们正构建基于模块化生产平台,以满足日益严格的质量标准及缩短生产周期需要。
最后,在氢燃料方面,由于其清洁、高效低排放特性,被视作实现国家碳达峰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政府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氢燃料产业发展,并通过示范项目试点建设工作来推进该领域的事业。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也致力于开发并应用氢燃料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实现更清洁、高效的能源使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