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黑匣子”难以成为“云匣子”的原因:技术、安全与成本考量
在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背景下,飞机上的“黑匣子”,即飞行数据记录器(Flight Data Recorder, FDR)和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ockpit Voice Recorder, CVR),是航空事故调查中的关键证据。它们能够提供关于飞行过程的大量数据和对话录音,但其设计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从技术角度看,目前的黑匣子主要用于事后分析,而非实时监控。如果将其升级为“云匣子”,实现实时传输数据,这需要解决电池寿命、能耗问题以及网络信号稳定性等挑战。在深海或者极端环境中,当前的黑匣子可以自动发射信号30天,但如果增加实时传输功能,这可能会减少发射时间窗口,对于搜寻人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其次,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让黑 匣子的数据随意传输,就可能面临安全隐患。飞机上的信息如果被渗透或操纵,不仅涉及到商业利益,还可能影响到飞行安全。
最后,从成本效益来看,即使有技术支持,要想普及这种升级后的黑匣子,也需要巨额投资。此外,对于大多数情况下的正常飞行,记录的数据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投入这样的资源是否值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总之,“云 匣子的”概念虽然具有吸引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诸多技术、安全和经济方面的障碍。因此,尽管我们期望通过更高级别的手段提高事故调查效率,但现有的设计已经足够满足绝大部分需求,并且在未来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涉及到大量已有设备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