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未死之证
在数码摄影的时代背景下,胶片产业虽然衰退,但并非已经死亡。许多人对胶片产业未来持悲观态度,甚至一度有“胶片已死”的讨论。但晓鸣老师坚信,不同于仅20年历史的数码摄影,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胶片摄影如何可能消失?至少在他创建的摄影群和他身边玩胶片摄影的人并不少,而且粘性极高。
晓鸣老师在实验室内记者贺思雨拍照
这个群没有门槛,也没有技术鄙视链——算是一群胶片爱好者抱团取暖的地方。成员们常互相分享照片和相机、讨论拍摄技巧或者空闲时一起扫街拍照。大三学生杨浩,在接触九个月后加入了这个群体。他之前使用的是数码相机,但想要尝试新的东西,便转向了胶片机。
等待冲洗后的结果并不如预期,但杨浩并未被初次失败所打败。他发现自己享受这种等待的感觉,不管结果是否完美,都需要用心构图、毫无差错地冲洗才能拿到一张好照片。在拿到底片前,他好像经历一个繁琐但庄重的仪式,带给他一种延迟满足感。
对于像杨浩这样生长在数码时代的人来说,gelatin silver process 是新奇而有趣的事物,而对于那些从小接触过它的人来说,它更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一个由晓鸣老师创建的小组,是为了上一门课程而设立,用来交流关于gelatin silver process 的知识和经验。这支小组现在不仅包括本校学生,还有高校甚至社会上的gelatin silver process 爱好者。
廖少辉六年多来一直对此充满热情。他大学毕业后回家闲住时,无意间翻阅家中七八十年代老旧相册,被那特殊色调和浓厚时代感深深吸引。他开始尝试使用海鸥相机,并逐渐发展成全职职业。2016年,他成立了一个公众号,用以记录自己的gelatin silver process 摄影作品及故事。
黄京则是20年的专业人士,他经营着一间只有自己工作室。“1987年出生,是艺术家。”这就是百度百科对他的定义。当他第一次看法国攝影师克劳迪·斯鲁本展览时,那些黑白照片让他明白了专业与爱好的不同。而获得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最佳新人奖后,他将生活中的随拍成就为艺术品,在他的图片里,没有恢弘叙事,只是安静、黑白色的日常,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